【热点背景】
曾被评为“中国好人”的叶连平在安徽和县乌江镇村民眼里是个“怪人”。一个90岁的退休教师,每月领三四千,为了省块儿八毛,常常骑车7公里到镇上买菜,还要去捡菜贩丢弃的蔬菜带回家。出远门也不舍得坐车,到南京,到芜湖,到扬州,都骑自行车去,最远到过灌南,300公里。住着三十年前的旧平房,穿着六十年前的破衣裳,这样节俭到常人无法理解的人,退休后,义务为学生辅导英语19年,分文不收,却总是几百、几千、几万地为学生花钱,退休28年,他几乎一天没歇。各个大队小学有老师请假,都找他代课,短则几天,长则三年,哪有需要,喊一声就去了。代课金300块一个月,都还给了学校。他给5所小学买了6台二手风琴,给宋桥小学装电灯,给龙王小学栽了100棵水杉树,给黄坝小学种了220棵白杨树等等。在看到农村学校英语教学条件差,影响升学,叶连平很着急。以前被怀疑是美蒋特务,他从不敢说英语,这时,他决定“拿出来变废为宝了”。
2000年,他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(后更名为“留守儿童之家”),义务辅导小学和初中生,所需的书本用具都是他掏钱买。那间三十平米的旧屋,每天一放学,就挤满了书桌和孩子。这些孩子来自周边村,大多父母不在家,爷爷奶奶没文化,对功课帮不上忙。6年前,镇政府出钱把他家对门的学校仓库,改建成两间教室,一间供他上课,一间作为图书室,学生可以在这里做作业、看书、下棋、打球。
有人骂他二百五,说他作秀,也有人嫉恨他,断人财路。叶连平不太在乎外界的褒贬。他领过的奖都摆满橱窗了,这些表彰对他而言,“却之不恭,受之有愧”;只代表过去,不代表未来;不是光环,而是负担。“如果我在言谈举止上有一点点不妥,甚至错误,那这个责任不都是我的,国家也要受损失,人家会怎么说?就你还中国好人呢。”和县文联主席说他是“永不熄灭的烛光”,他不同意,“我有这么亮吗?我给自己的评价,充其量不过是个萤火虫。”
(澎湃新闻网2018-06 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 张小莲)
【热点题目】
安徽和县乌江镇村民眼里有个怪人叶连平,勤勤恳恳工作数十载,退休之后亦没有停下来,退休28年,但凡有学校老师缺人,义无反顾顶上去,短则几天,长则三年,代课费分文不取。抠抠搜搜几十年,却给学校捐献了许多教学设备,在家为留守儿童创立义务辅导班,免费辅导19年,只要学生不懂就尽力解决,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,对你,你怎么看?
【热点解析】
“中国好人”叶连平,几十年如一日站在三尺讲台培育无数英才,十几年无悔义务辅导留守儿童,助力孩子升学,勤俭节约省下钱财为学校捐献器材,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
生活中我们也不乏有叶连平式的无私奉献、默默耕耘的人们,正是因为他们的勤恳认真才有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才的产生,才有我们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,才有我们蒸蒸日上的社会氛围。我们应当学习这些勤恳工作的叶连平们,多讲更耕耘少问或不问收获,助力孩子成长。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自私自利的教师行为,暗示家长必须报班补课,学校课堂藏着掖着不讲,一定要留到课后补习班讲授,一堂课十几个人一节课收取几百块的现象时有发生,如今社会对于教师行业的不利误解主要来源于这些教师“蛀虫”。
作为一名青年人,我们的肩上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担,更应该将叶连平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到生命过程中,无我而利他,为团队奉献自己,为国家奉献自己。一方面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该过多的注重自己,得多注意其他人的需要,团队的需要,社会的需要,日常生活中多参加志愿者活动,多帮助一些处在困境中的人们,弘扬社会正能量,予人玫瑰,手有余香,帮助别人也是提升自己的一个过程,为社会营造一个互帮互助的氛围而努力。另一方面,于工作中,我们更该无私奉献,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,职责之余有同事需要帮助的,不违反原则情况下,应当尽量相帮,助力同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,为单位的业绩奉献自己的力量。而作为党员干部应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,群众想得到的,为其解忧,群众没想到的,替群众考虑周全,要自觉树立淡薄名利、无私奉献观念,常修为政之德,常思贪欲之害,常怀律己之心,在新时期的社会经济改革、发展和稳定中继续发挥榜样模范作用,为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贡献力量。做个“廖俊波”一样的党员干部,把群众当亲人,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、解难事,用自己的“辛苦指数”换来群众的“幸福指数”。
无私奉献是一种精神,也应该是一种传承,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讲究无私奉献,少点自私自利,则我们的社会、我们的国家会发展得更快、更好、更健康。